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

如何預防因飛沫或空氣傳播的疾病?

如何預防因飛沫或空氣傳播的疾病?

本質上,透過這兩個途徑的傳播機制其實是差不多的。

病原體(病毒或細菌等),經呼吸道(呼氣時)或口腔(說話/咳嗽等),離開人體。病原體黏附在飛沫中,或獨立地隨空氣流動,然後由另一人吸入吞下,病原體便會進入另一人體內。

飛沫跟空氣傳播的分別是,飛沫相對較重,除非空氣流動很快,如果沒有空氣流動的話(或流動速度不高的話)飛沫會很快沉降在地面或物件表面,人如果接觸到,而又不慎吸入或吞下的話,便有機會感染到。一般人與人面對面對話,距離一米的話,飛沫便不易傳給對方。當然,即使吸入,由於人有免疫反應,也不一定致病。

針對以上的機制,預防的機制的策略不外乎是:
1.      防止病原體離開人體。
2.      防止病原體進入人體。

根據以上的策略,同學可否判斷以下的措施是否有效? 有效的原理又是甚麼?
1.      經常戴口罩。
2.      勤洗手。
3.      不揉眼、鼻及口腔。
4.      避免去人多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。
5.      勤飲水。
6.      避免去高危的地方。
7.     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

留意! 以上的措施,同學應清楚原理,才能好好執行,達到預防的目的。

措施
原理
1.      經常戴口罩
如果是病人或已感染病原體的人,經常戴口罩可防止病原體經自己的口、鼻向外散播
對沒有患病的人而言,戴口罩可防止吸入空氣(尤其是飛沫)中可能有的病原體。
2.      勤洗手
病原體不會經皮膚表面進入(除非有傷口)勤洗手的目的是使手部沒有病原體,避免不經意地,手部接觸眼、口或鼻而吸入。(所以手部不接觸眼口鼻才是關鍵措施)
3.      不揉眼,鼻及口腔
病原體會經活細胞感染人體,眼睛表面是活細胞。揉眼會把病原體直接接觸活細胞。揉鼻及口腔時,吸氣的話,病原體會進入呼吸道或消化道。
4.      避免去人多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
人多的話,空氣中的飛沫一定較多。空氣不流通的話,飛沫及病原體的濃度便會較高。
5.      勤飲水
飲水可保持喉頭濕潤,氣管中的纖毛較易把黏液(包括病原體)推送至胃部,胃酸可把病原體消滅。
6.      避免去高危的地方
高危的地方,即是病原體特別多的地方。如處身這些環境的話,人吸入的病原體數量便會較多,一般口罩是保護不了的。
7.     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
保持空氣流通,可使飛沫或病原體濃度減少。

但留意,即使做足以上措施,仍有機會感染的! 為甚麼?

同學亦可以想一想,以下的問題,答案是甚麼?
1.      為甚麼醫護人員戴了口罩,仍受感染?
2.      為甚麼經常洗手,也受感染?
3.      空氣流通的地方,有時也會有大量病原體。為甚麼?
4.      甚麼物件表面可能有大量飛沫遺留的病原體?
5.      如何飲水才有效?
6.      即使不做任何預防措施,其實疾病最終都會消失,為甚麼? 那有沒有進行預防措施,有甚麼分別?
7.     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常見病原體,祇是當地人已適應,但外來人卻會感染疾病,這是水土不服的現象。外來人如何避免受到感染?
8.      新的病原體,許多時來自野生動物。為甚麼? 如何預防?
9.      人類飼養的動物,其實也有機會傳播疾病給人類的,祇是一般來說,影響較少(指受感染率而言),為甚麼?
現代人大量砍伐森林,這是其中一個引致新型病原體於人類社會間散播的原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